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石钟山建筑群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艳爱
    2017-11-22 19:00:39   转载

    第一节: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石钟山建筑

   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县双钟镇,有上、下石钟山之分。上石钟山位于县城南边的鄱阳湖滨,下石钟山位于城北长江边,绝壁临水而立(图1、2)。两山对峙,犹如双钟。石钟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桑钦(一说郭璞)的《水经》:“彭蠡之口,有石钟山焉”,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


    图一

    图二

    石钟山开发历史较早,考古调查资料表明,早在新石器时代,上石钟山附近的文昌洑就有人类活动,并有早期的原始民居,下石钟山的泛舟崖也是湖口重要的古遗址。自汉代开始,山上就出现了砖瓦建筑,至唐代,上、下石钟山及其周边均已形成建筑群。宋代以前,湖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活动多在上石钟山及其附近,特别是上石钟山脚下的古枭阳镇,自汉代时起,就是一个军事要地和商贾辐辏之所。《湖口县志》(同治版)云:“春堤涨,雨夜泊,然灯殊可眺玩。”明万历年间,税监李道在小岭连上石钟山,建造“税监园”,设关征税。明清时期,这一带还设有南湖营,巡检司等机构,并有官方驿站。然而,随着岁月的推移和多次战争的影响,上石钟山的古建筑已损毁殆尽,仅留下上钟寺、海清寺、观音阁、岳王祠、崇寿院、东平王庙和登轩等以庙宇为主的遗址。下石钟山历代主要建筑则有:宝钟寺、地藏殿、观音堂、天华宫、四王殿、金台庵、九王庙、江声阁、栖宾亭、挹清亭、白云亭、晴照亭、观澜轩、聆音台、读书台、山响楼、石佛楼、山巅古塔、海岛、锁江亭、天灯亭、惜字炉、梁公祠、浮屠阁、怀苏亭、归去亭、绀园、清浊亭、江山一览亭以及放生池等,山下县城通济门(北门)内孝感坊还建有上谕亭。

    清咸丰元年(公元1851年),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,太平军迅速占领了鄱阳湖口,并在下石钟山上修建营房与堡垒,从185411月曾国藩率湘军顺江而下攻到石钟山脚开始,直到18646月太平天国天京沦陷,湘军和太平军在石钟山生死血战十年。18579月以前,太平军占据石钟山,湘军是进攻的一方。这之后,湘军攻占了石钟山,太平军转为进攻一方,多次向石钟山发动冲击,但一直未能如愿。湘军占领石钟山之后,军事上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,随后相继攻克了九江和安庆,最后攻陷了天京,取得了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彻底胜利。

    由于湘军和太平洋在鄱阳湖激战多年,双方几度打得“炮震肉飞,血爆石壁。”对阵地往往是你争我夺,得而复失。战争结束后,饱经战火的石钟山,到处是断壁残垣、战争遗垒,历代古建园林无一幸存,令人惨不忍睹。

    附:《重修石钟山大士阁记》(清﹒蔡士英)

    豫章清水,北汇泽为彭蠡,注于江。江与湖合流之处曰湖口。两山相峙,其西曰上石钟山,湖水之所经也;东曰下石钟山,江水之可薄也。《水经注》云:“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,故名。一曰:“山体上锐而下广,形如覆钟”一曰:“兹山之石,扣之鏗然,有金声也。”苏文忠好奇探胜,夜泛舟绝壁下,风激波冲,抟空戛谷,确以郦元《水经》为得其实,乃知古人游观,不第娱耳目,必欲证其闻,良不苟也。

    予始入境,受事于此,是时官吏环集,薄书旁午,于此山层不得纵观焉。今年春,奉命之淮,复道经此山,时以王程迫切,顺帆东下,似又不得寓游矣。适石尤大作,维舟依麓,予曰:“石尤风每欲妒人,兹得毋为予与比山作合乎?”因操小艇,溯回两山。上石钟山嶙嶙崭石,交横水面,奇状万端,色皆苍翠明润,可踞而可玩者非一,下石钟山深壑幽谷,相连若贯,江波吞吐其间,铿鍧之声,大者若戛巨钟,细者若拊浮磬。旁有怪峰,侧立千尺,如虬龙挐涛,狰狞欲攫,游者莫不震耳惊眸,苏公之说,洵不予欺也矣。其水湄白石平铺,褰裳可登,于是寻石罅,穿穴拾级以上,薜荔丛篁,覆映层壁。右折而登,有片石者二,击之如钟鼓相和。又左折,则悬岩削立,中供大士像,岩前旧有重阁,下府江流,远眺帆影,涛声石韵,天籁渔歌。此中悉可备聆,无如栋折榱崩,立其下者,惴惴不可久停。夫以胜游之地,令人生恐怖心,亦何负此山灵哉。

    是日大总戎杨公,江州巡使薛君,觞予于此,徘徊睇视,其阁尚可修而葺也,呼工人估计之,得百五十金可以集事。予于江西诸旧迹,可获缔构者幸多,岂于斯独俾有遗憾乎?况群公偕集,合众力以为图,固易易也。各捐金如其数,以嘱湖口令孙都痼蕫厥成焉。予故备记之,以见予之处西江,而犹得穷石钟之胜也如是。

    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)乙未仲春月。

    【作者简介】蔡士英,字伯彦,号槐吾,汉军正白旗人。世居锦州(今辽宁锦州市),随祖父大寿降清。清顺治九年(公元1652年)四月,任江西巡抚。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二月离任,三月初一舟过湖口,游石钟山留有《重修石钟大士阁记》和“玉碧玲空”、“友石云窝”摩岩石刻。

    第二节  晚清时期对下石钟山的修复

   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,湘军首领彭玉麟等仍在下石钟山驻防。面对满目疮痍,彭玉麟考虑的是如何对石钟山的园林建筑进行修复问题。咸丰八年(1858年)七月,曾国藩从湖南前往浙江,路过湖口,彭玉麟、杨载福等请他就石钟山修建昭忠祠等建筑一事,禀奏朝廷,曾国藩当即就写了奏折。同年八月,“着照所请”的圣旨下达,石钟山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。次年七月,曾再次路过湖口,这时,昭忠祠及东侧浣香别墅、西侧报慈禅林、魁星楼等均已竣工,曾、彭二人分别作《石钟山楚军水师昭忠祠记》,并且手书刻碑。碑刻镶嵌在昭忠祠前院两边墙壁上,至今保存完好。

    修复后的石钟山建筑群古朴典雅,布局严谨而又极富变化,明显体现了清代中晚期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。一座约九万平方米的小山,楼、台、殿、阁、祠、厅、院、轩、斋、亭、廊、塔、园、洞、河、池等不同造型的建筑一应俱全。这些建筑,各抱地势、疏密得宜。有的宏伟壮观,有的小巧玲珑,有的耸立于山巅之上,有的深藏于崖石之中。不仅不使人感到拥挤重叠,相反却给人以壮丽清幽之感。前人刻碑称石钟山为“小蓬莱“,却是恰如其分,毫不夸张。

    图三

    图四

    图五

    昭忠祠(1945年国民政府改名为“忠烈祠”)是祭奠阵亡将士亡灵的场所,属石钟山的主体建筑,面对江湖,视野开阔。(图3)祠前古樟,树大根深,乃彭玉麟等手植。台阶下辟有广场,广场上两棵桂花树,一颗金桂,一棵银桂,花开时节,清香四溢。昭忠祠右侧报慈禅林,是彭玉麟为太夫人祭祀、祈福的地方,内有两层小戏台一处(图4),进大门是一个小天井,前为僧寮,从两侧拾级而上,是高大宽敞的佛殿。殿正中供观音雕像。彭玉麟亲提“报慈禅林”门额,并作七律一首。诗开篇云:“为报慈恩建佛场,层楼飞阁尽辉煌”。紧挨报慈禅林,建坡仙楼。登楼可眺望匡庐群峰,彭玉麟访得翁方纲书苏东坡《石钟山记》墨拓,特请人刻石留存楼上,楼成,彭玉麟作联云:“开窗纳宇宙,把酒对湖山”。昭忠祠左侧建浣香别墅是彭玉麟等当时的住处,进大门是一小院,院中植如笋奇石和名贵花木。别墅分前后两栋,前为听涛眺雨轩,后为芸芍斋,其间又是一个小庭院,院中有一棵大金桂,形状如伞,枝稠叶茂(图5),院四壁及碑廊镶嵌着魏征、苏轼、黄庭坚、贺寿慈、郑板桥、彭玉麟等历代名人的珍贵碑刻,还有从民间收集的百寿图碑刻。听涛眺雨轩和芸芍斋大小结构略同,左右两间,中设雅座,芸芍斋后有一亭,名且闲亭。亭前有一小池,水深且清洌。池中耸立一石笋,彭玉麟以梅花使者的名义,在石笋顶部题“冷云”二字,池畔有一棵高大的紫薇树,盛夏开花,花期长达百日,人称百日红,池前石岩壁立,有许多珍贵石刻,尤以彭玉麟题斗大“云根”二字醒目。池上有石板曲桥,过桥即是“桃花洞口,渔人精舍”。此洞不大,却是天人合一的杰作,洞内湿渌渌的石壁上有“第一洞天福地”等石刻,还有彭玉麟题写的三个不同写法的“梦”字。

    图六

    上谕亭建在石钟山东北面悬崖之上,为两层八角,故又名八角亭,原在通济门(北门)内孝感坊。清乾隆五年(1740年)建,咸丰四年(1854年)兵毁,咸丰十年建于现址。亭中央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,石碑周围为九条浮雕青龙,盘旋于石框之上,精雕细刻,栩栩如生。碑正面刻着曾国藩书咸丰皇帝上谕,背面是曾国藩书“上谕亭”三个大字(图6)。

    船厅建于临湖百尺危崖之上,形状如同战船。彭玉麟是湘军水师将领,历经数年生死苦战,才从太平军手中夺取石钟山,他建船厅用意十分明显,就是湘军水师要永镇石钟山,船厅船头高昂,气吞江湖。

    梅花厅建于石钟山最高处,也称“六十本梅花寄舫”,起名同样离不开舟。又称“卧雪吟香之馆”,颇具浪漫诗意。这是因为彭玉麟酷爱梅花并深爱青春年少时的恋人梅花女。俯瞰梅花厅,形状象一朵绽开的梅花,周围遍栽梅花树,腊雪飘飘之时,白雪红梅,映衬高楼,景色十分壮观。

    绿荫深处,在梅花厅南,由此往东即太平楼,这里原种有蕉桐,间以松筠,凉气沁人,最宜清夏。

    太平楼面对石钟山大门,巍然矗立。推窗俯纳万景,目不暇接。太平楼建于1864年,原名“飞捷楼”。楼成之时,彭玉麟正好得到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“捷报”,便以“飞捷”名之。彭玉麟联云:“敢向烟霞供啸傲,不妨谈笑觅封侯”。

    天河起自太平楼前,至桃花洞口止,长约50余米,半绕梅花厅。从太平楼往梅花厅,有天河桥勾连。桥上观鱼,颇具情趣,水中奇石突兀,景致独特。

    在清代末期,下石钟山修复和兴建的还有:

    半山亭,位于南半山腰,故名。这里为登山老路,亭南北为通道,东西壁间有两块石碑,为县人高心夔撰写的《石钟山铭》并序,西南横砌石凳,装有鉄栅栏,游人拾级而上,喜在此小憩。

    怀苏亭,为怀念苏轼而建,原址在山南麓临湖塔附近。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榷使朝尔贷建碑,镌苏轼《石钟山记》。乾隆间,湖口知县赵作林修。嘉庆间,学使吴恒镌《游石钟山歌》于壁。

    绀园,位于山南顶端入口处,与怀苏亭相望。绀园为僧寺的别称(佛国土的颜色为绀青,故僧寺又叫绀园或绀坊)。园前,远可餐庐山秀色,近可览上石钟山全景。傍晚,湖天夕照,彩霞满天。山色湖光,瞬息万变,壮丽奇观,引人入胜。

    图七

    江天一览亭(图7)位于船厅前,原名“江山一览亭”。明代天顺中僧人宗鋐建,后毁。清代重建,改名“江天一览亭”

    泛舟亭,又名“聆音台”,位于泛舟崖底下。亭下碧波荡漾,为苏轼月夜泛舟处;亭上绿荫覆盖,清风徐来,盛夏小坐,使人心旷神怡,留连忘返。

    清浊亭,在山之西南,高踞楼外楼前百尺危崖之上,登楼眺望视野开阔,浩瀚鄱湖、滚滚长江的壮丽景象,可尽收眼底。江湖汇合处,江水西来而浊,湖水南来而清,合流近50里才融合在一起。

    海岛,在大雄宝殿后,塑有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仙境,观音菩萨、仙女散花等仙佛泥像栩栩如生。

    锁江亭,位于山之北,北锁长江,境界空旷,壁间有杨开撰文《锁江亭论》。

    归去亭,位于山之东面,为纪念陶渊明而建。壁间镶嵌有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石碑。

    放生池,在锁江亭前,由寺僧所凿。寺僧常买一些龟鳖之类水生动物放善于此,以表善心。  

    第三节  石钟山昭忠祠建筑形制浅析

     昭忠祠是石钟山古建筑群的灵魂建筑,位于石钟山西北面,前临鄱阳湖水,后靠石钟崖石,依山就势,气势恢宏,是一座带有徽派风格的祠堂建筑。当年是陈设湘军水师阵亡将士灵位的地方,湖口县地方官每年春秋致祭。由前殿、正殿、后殿和前南北碑廊、后南北厢房组成,前殿、正殿、后殿位于同一中轴线上,通宽15.14米,纵深49.71米(含牌楼前台基)。建筑依山势逐级升高呈阶梯状,正立面采用三间四柱三楼嵌入式牌楼结构,除正中开一券形门孔外,其余全部用菱形砖雕封闭。砖雕四角用铁质乳钉装饰。大门立柱为青石,券孔部分为红砂石。大门立柱前有石灰石质抱鼓石一对,门楣上方装饰四颗门簪。门簪上方是“忠烈祠”竖形匾额。匾额两侧各有一组人物雕刻。楼檐下有三层如意斗拱装饰(图8、9)。

    图八

    图九

    前殿结构分两部分:前部分三开间,明间为过道,次间为厢房,当时祀湘军水师最高阵亡将领灵位。后部分是天井,天井后壁砌台阶拾级而上至正殿,天井两侧为碑廊。南侧廊壁嵌曾国藩昭忠祠记碑四块,北侧廊壁嵌彭玉麟昭忠祠记碑八块。

    正殿结构分三部分:前部分为轩廊,两侧山墙开圆门与两侧建筑相通。前面与前殿天井相接,顶部采用勾连搭的方式与正殿相接。中间部分为正殿,正殿三开间,全部陈设湘军水师将领灵位。后部分中间是天井。天井中央建有台阶连接后殿,天井两侧是厢房,堆放物品。后殿面积较小,祀湘军水师一般士兵之灵位。

    在昭忠祠的两侧各有一栋附属建筑与昭忠祠相连,是昭忠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南侧建筑名曰报慈禅林,北侧建筑取名浣香别墅。

     昭忠祠整体建筑特征为:砖木结构,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,青砖封火山墙,小青瓦屋面,所有地面均为青砖铺地,阶沿石及天井为青条石;墙体为青砖砌体,两侧山墙均为马头墙;墙体表层均用白石灰粉刷。柱与墙为本建筑承重体系,整栋建筑共有38棵落地柱,前殿及碑廊 柱下端为方形花岗石柱,上端为圆形杉木柱。正殿、后殿均为圆形杉木柱落地。前殿及碑廊柱础为正方形素面青石,正殿、后殿柱础造型上部为鼓形,中间为八边形,下部为四边形,素面青石。从梁架结构上看,前殿明间过道前分双步后分单步,后出挑梁挑檐檩,分心用5柱穿斗,双坡11檩,两侧殿房11檩直接架于砖墙之上,碑廊单坡3檩2柱,一端架于砖墙之上。正殿明间前后双步,前后出挑梁挑檐檩;分心用5柱穿斗,双坡16檩,次间16檩直接架于墙体之上。厢房单坡5檩2柱,一端架于砖墙之上,前出挑梁挑檐檩。后殿明间前双步后分三步,前出挑梁挑檐檩,用4柱抬梁,双坡16檩,次间16檩直接架于砖墙之上。从门窗、隔扇方面来看,除正门为实榻门之外,其余门扇均为隔扇门,所有窗户均为花格窗扇。

    报慈禅林与昭忠祠共山墙相连,是一座带寺庙风格的建筑,主要作用是供奉佛像。为了超度亡魂,每逢庙会或祭日,都有戏班在此演出给大佛、菩萨看,祈祷神灵的保佑,让亡魂得到慰藉。

    报慈禅林由门厅、前殿、戏台及后殿组成。建筑依山势逐级升高,呈阶梯状。平面布局因地形限制呈不规则长方形,前窄后宽。

    报慈禅林从正门拾级而上进入门厅。门厅是一个露天的庭院。门内有门廊,通过砖砌通道进入前殿。前殿三开间,明间是过道,次间为两层的厢房。厢房下层是僧人居住,上层是演出时演员化妆更衣的地方。这些僧人不但要主持佛事,而且要管理昭忠祠所有财产。在过道的后半部分建有一个两层的小型戏台,上层为舞台,下层为过道,面向后殿。戏台为单坡推山屋顶,两角飞檐起翘。檐枋下用正万字拐子锦心屉挂落装饰。舞台三面围板用16幅高浮雕戏剧人物故事花板装饰。正面6幅,两侧各三幅。为防雨水,前檐立柱下端采用方形石柱。戏台与后殿之间有一个露天的带有天井功能的小院落。中间造假山,并置放一石香炉。从戏台底层穿过分两边踏台阶上后殿。后殿前有轩廊过道。在轩廊北侧的山墙上嵌有一块清咸丰十年(1860年)由彭玉麟亲自制订的昭忠祠财产及管理条例。

    后殿三开间,次间原为十八罗汉造像,明间供大佛像。但“文革”破四旧时均毁。后建海岛神山,供观音像,现名观音殿。

    报慈禅林的建筑特征:砖木结构,抬梁穿斗混合梁架,青砖封火山墙。小青瓦屋面,地面、门窗、隔扇与昭忠祠基本一致。整栋建筑共有落地柱26棵,除戏台及正殿前檐各有两棵下端为方形石柱,上端为圆形杉木柱,其余均为圆形杉木柱。大门内廊单坡3檩2柱,一端架于砖墙之上。前殿及戏台明间前分单步后双步,前出挑梁挑檐檩,分心用5柱穿斗,双坡11檩,次间9檩,直接架于砖墙之上。正殿明间前分单步后分四步,前后出挑梁挑檐檩,用5柱抬梁,双坡11檩,次间14檩直接架于砖墙之上(图10、11)。

    图十

    图十一


    浣香别墅位于昭忠祠北侧,与昭忠祠共山墙而连,是一座庭院式风格的建筑。主要功能是接待上级官员及春秋祭祀时湖口县地方官员休息的场所。当年彭玉麟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,据说竣工典礼之时,曾国藩也在此住过一晚。

    浣香别墅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,除前院略低,后面基本在一平面上。由前部分听涛眺雨轩和后部分芸芍斋组成。听涛眺雨轩,包括前院和前厅。芸芍斋包括后厅、且闲亭和桃花池,两者中间用天井式庭院相连。

    听涛眺雨轩前院左右各有彭玉麟亲植的古樟一棵,中间为砖砌过道,踏上台阶到达前厅。明间是过道,左右次间为厢房,是客人休息的地方。前厅后是四周逥廊的一个天井式庭院,中间花坛,植丹桂一棵。两侧逥廊墙壁镶嵌历代名人碑刻二十余方。       

    芸芍斋后厅同样为三开间,明间过道,次间为厢房,是客人用餐的地方。紧靠芸芍斋建有一个六边形的且闲亭,亭柱之间有木凳相连,可供来往行人休息小坐,忙里偷闲。后面的桃花池用石板架曲桥与桃花洞相连,池壁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十余方。

    浣香别墅建筑特征:砖木结构,青砖封火山墙,小青瓦屋面。前后厢房和中间过道均为青砖地面,前院地面为三合土,中部天井为青条石铺地;两侧山墙均为马头墙,表层均用白灰粉刷;柱墙为建筑承重体系,共有26棵落地柱,均为圆形杉木柱;抬梁式木作梁架,前厅明间前单步后三步,前出挑梁挑檐檩,用5柱抬梁,双坡10檩,次间10檩直接架于山墙之上,后厅明间前后双步,前后出挑梁挑檐檩,用5柱抬梁,双坡9檩,次间9檩直接架于山墙之上;正门为实榻门,其余均为隔扇门,窗均为槛窗,槛窗之上设花窗。

    图十二

    图十三

    昭忠祠采用了传统的徽派建筑形制,风格古雅、简洁,所有梁、枋、柱均为素面,彰显出昭忠祠的肃穆庄严,布局规模宏大,曲径通幽,集山水、园林建筑艺术于一身,是历史文化的载体,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。它不仅闪耀着辉煌的建筑艺术,也承载着太平天国运动那段厚重的历史。如今,战争的硝烟已经熄灭,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逝去,是非成败转头空。唯有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依然伫立在鄱阳湖与长江岸边,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那段沧桑往事。

    第四节   彭玉麟的石钟缘

    图十四

    彭玉麟(1816——1890年)(图14) , 字雪琴,号退省庵主人、吟香外史,祖籍衡水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(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),生于安徽省安庆府(今安庆市内)。清朝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书画家,人称雪帅。与曾国藩、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琳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,湘 军水师创建者、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。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,兵部尚书,封一等轻车都尉。

    彭玉麟与湖口石钟山的不解情缘,始自咸丰七年(1857年)。是年九月,湘军水陆并进,内外夹攻,击败了太平军的精锐之师,夺取了扼江控湖的军事要隘——石钟山。随后,湘军和后来的长江水师在湖口驻扎多年。作为湘军水师和长江水师的创始人,彭玉麟对石钟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,或驻守、或巡视、或闲居、或归隐,无不以石钟为怀。他既是重建石钟山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,为后人展现了美轮美奂的园林景观;他又是多才多艺的一代儒将,在山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诗文、楹联和碑刻、石刻,极大丰富了石钟山的文化内涵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桃花洞壁三个不同写法的“梦”字题刻。后人分析三个不同的“梦”,体现了作者的功名如梦、爱情如梦、人生如梦思想体系。透过石钟山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,对彭玉麟的三“梦”都作出了最好的诠释:

    功名如梦。彭玉麟出道并不早,三十七岁才随曾国藩投笔从戎。由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、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,三十多年的宧海遨游一路平坦。但他奉行的是“立志做大事,不愿做大官”宗旨,怀抱的是“臣自寒士始,愿以寒士终”信念,一生曾六辞高官,特别是在世俗眼光中的“实缺”、“肥缺”,旁人趋之若鹜,他却敬而远之。同治元年(公元1861年),他以安徽布政使和水师统领身份常在石钟山驻防。这时,朝廷因他与太平军作战有功,拟着升安徽巡抚。一省巡抚乃全省最高行政长官、封疆大吏,多少人投机钻营,梦寐以求,彭玉麟却以不熟政务为由力拒,这时他的第二次辞官。他从不以仕途、功名为念,闲暇之余,或赋诗,或攻书,或作画,尤其是他的楹联,几乎涵盖了石钟山的全部修复建筑,读来令人赏心悦目。如“春来小苑鸟声碎,雨过回廊花气流”(题芸芍斋)、“小池波皱风三面,乱石崖围月一弯”(题且闲亭)、“江上波平,远看渔舟归夕照;山中雪霁,好携樽酒访梅花”(题锁江亭)、“石骨耸峰余,百战河山增感慨;钟声听浪击,千秋名士有文章”(题坡仙楼)等佳作,文字优美,意境深远。

    图十五

    爱情如梦。彭玉麟的婚姻并不美满,年轻时媒妁作合,父母之命,娶了一位并不相爱的女子为妻,妻早年亡故后,又一直鳏居,从不续弦纳妾。彭的爱情则充满了悲剧色彩:幼时,他与外婆养女“梅姑”两小无猜,青梅竹马,并私定终身,但终因毫无血缘关系的“辈份不合”而不能结秦晋之好,嗣后,则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旷世奇恋。尽管梅姑早逝,但他一生咏梅、画梅,情愫不变,誓言咏百首梅花诗,画万幅梅花图以表情思(图15)。他画的梅花,干如鉄,枝如铜,花如血,人称“兵家梅花”。 特别是他在石钟山最高点修建的梅花厅,原名“六十本梅花寄舫”,是一处船形大厅,厅外有一环形走廊,走廊四周是起伏的山石和青郁的竹木,整座建筑酷似一朵绽开的梅花。楼建成之后,题“长啸一声秋月白,寄怀千古远峰青”楹联,并作《六十本梅花寄舫》七律一首,其中有“流水小桥溶夜月,浮栏曲榭绕梅花”之句。彭在周围栽植梅花60株,还亲手画了数幅梅花,悬挂厅堂。月明星稀的晚上,他常常漫步梅厅,凝神欣赏梅花,吟咏梅花。后来,调任他方,只要路过湖口,必然要上石钟山看看,有段时间还告假在山上养病。据《石钟山志》记载:他“每军次湖口,必扪萝剔藓,流连歌咏,累日不忍去”。可见,他把一生的爱情都系于了梅姑,在石钟山上他和梅姑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演绎的竟是如此凄美动人。

    彭玉麟晚年曾在梅姑墓前吟诗一首,内中有“前机多为因循误,后悔皆因决断迟”之句,悔恨之意,溢于言表,读后令人无不动容。

    人生如梦。彭玉麟爱梅、咏梅、画梅,一方面反映了他和梅姑的生死之恋,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的梅花品格,他一生刚直不阿,廉洁奉公、疾恶如仇,“不要官、不要钱、不要命”,是他的人生坐标,红梅傲雪,不入俗流,是他的真实写照。他为人处世做事,非常较真,这从在石钟山期间执着探究山名奥秘的过程中可见一斑:他尽管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由衷敬佩,但对《石钟山记》所阐述的观点却不予苟同。曾国藩说:“石钟山之片石寸草,诸将士皆能辨识”。而有着儒将风度的彭玉麟,更是多次深入山下岩洞,凭着他的大胆果断和观察入微,发现了许多不易被人注意的奇景和遗迹,他作《石钟洞叙》:“洞滨江倚湖,冬湖落,则门出焉。透漏玲珑,莫可言状。左右旁通,上下数叠,曲折宽敞,可容千人”。并告诉人们,洞壁旁歧多小诗,均新奇可喜,如“我来醉卧三千年,且喜尘世无人识”、“小憩千年人不识,桃花春涨洞门关”等。这些以前的文献资料都没有记载,他能发现并记录下来,弥足珍贵。他通过反复考察,得出石钟山以形定名的结论:“盖全山内空,如钟覆地,而石钟山亦中多空洞,且山势上锐下宽,似宜以形论”。这个观点与曾国藩一致,并认为苏东坡的错误在于“乃过其门,而未入其室也”。

    不慕名利、不避权贵、不治私产、不纳姬妾,折射的是彭玉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他虽然六辞高官,却在国家危难之际,抱着年迈多病之躯,临危受命,抵御外敌。他一生画梅、咏诗,纪念相恋早逝的梅姑,痴情重义,终生不悔。他将自己生平积蓄及朝廷奖赏全部捐献给国家,这在权贵当道,腐败之极的清代晚期,如此洁身自好,出淤泥而不染,确属凤毛麟角。他在石钟山留下的宝贵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,永远值得后人称颂和敬仰。

    主要参考资料:

    《湖口县志》(同治版、1992年版)

    《石钟山志》(光绪版)

    《湖口文史资料﹒第三辑》

    《石钟山昭忠祠建筑形制浅析》

    《石钟山上的湘文化》、《彭玉麟与石钟山﹒杂谈》

    《红梅情系石钟山》、《江湖奇峰石钟山》

    《绚丽多彩的石钟山文化》

    《彭玉麟书画研究》、《彭玉麟集》

    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