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高温季节,肉牛不但长速慢,而且发病率高,市场需求量也会下降。每逢这个时候,曹水龙尽量减少存栏量,对存栏肉牛倍加呵护,每天细心观察牛的精神状态,叮嘱饲养员喂好料,保持栏舍干爽。亲自给食欲不佳的牛量体温,给患了“高温病”的牛打针。每日忙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,早晨往往4点多就要赶去牛场。
退伍老兵曹水龙,贩卖过牛肉,做过木材、建材生意,经营过卤菜店,开过餐馆,目前在武山镇五里社区经营着五丰养牛专业合作社,他凭着勤劳和智慧,创下所做生意均没亏过的佳话。
“当兵磨练了我的意志”
出生于1957年的曹水龙,兄妹六人,在家中排行老大。小时候家里头穷,记忆中没穿过“解放鞋”,下雨天连蓑衣斗笠都没穿戴过,顶多披个塑料薄膜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为替家里多挣些工分,他主动要求帮生产队里多放些牛。
1976年,曹水龙光荣应征入伍,成为一名消防武警战士。在部队,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从不叫声苦,建营房、开荒种菜从不喊声累,累活脏活及危险任务抢着干,凭着出色的表现,当上了班长,第二年便入了党。
察看肉牛状况(左为曹水龙)
在部队,曹水龙生活俭朴,每月下发的津贴,他都会寄给家里,贴补家用,供弟妹上学,给80多岁的奶奶看病。为维护当地治安、大型会议秩序及执行防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,他总是冲锋在前。
回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部队生活,曹水龙历历在目,对6年的当兵经历,培养起来的顽强意志和果断做事的习惯感激不已。
“跟紧政策形势做生意”
曹水龙于1982年退伍,虽说赶上了分田到户的好政策,但他对“粥里照人头,一搅三层浪、一喝九道沟”的苦日子印象太深了,故放弃循规蹈矩种田的想法,而是做起贩卖牛肉的生意。
“山东的土豆可以卖到南方,我们当地的牛肉为什么就不可卖到别的地方?中国当时的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,我就是要做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’的那部分人。”曹水龙谈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生意时说。那个年代,刚分田到户,耕牛繁殖较快,本地还不怎么盛行吃牛肉,块把钱一斤的牛肉运到无锡、常州可卖到三块六七,多时一天可买三四千斤,他很快便成了村中的万元户。
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,曹水龙发现本地木材紧俏就做起木材生意,1998年后大面积移民建镇就转而卖建筑材料,生活水平好起来后,又转而卖卤菜,开餐馆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,餐馆生意直线下滑,于是就转而创办养牛场。
之所以选择圈养肉牛,是基于鄱阳湖禁牧净湖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、森林资源增多草源减少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综合因素考虑。曹水龙在部队时就养成喜欢看报纸、读评论员文章及社论的习惯。“政策就是天,做生意就得跟紧国家政策形势,要不停地学习、钻研,把政策发挥好、运用好。”曹水龙总结说。
“做任何事要沉得下去”
牛苗品种及大小的选择,如何调节数量?牛得了“高温病”,发现不及时,会患上肺炎……做任何事都要沉得下去,做到静心、恒心、细心。
尽管牛肉销售有儿子把关,但每当屠宰的时候,曹水龙都会亲临现场,把握牛肉的质量和流向,做好详细记录。他说,分割牛肉很有讲究,稍不留心,浪费几斤牛肉根本看不出来。
饲养员在喂食草料
做人要勤快、有志气,就算天上掉下米来,也要弯腰去捡。他说,只要贫困户愿意,每年养3至5头牛,他可以免费提供技术服务,一并购买牛苗,统一宰杀销售,保证每头牛至少纯赚5000元。
这里青山绿水、蓝天白云,过几年,结合武山镇有利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,多栽些果树花草,把这里打造成花园式、桃源式养牛场,每天早起后,围着养牛场四周转转,喝喝茶,除除杂草,种种菜,养养鸡……曹水龙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憧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