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“看天吃饭”,讲的就是庄稼长得怎么样,与气候有着很大关系。
在我国西北,很多地区的农民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,严重干旱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。
而随着科技的进步,许多新技术也在帮助农民克服这些困难。
地膜覆盖,保水又保肥
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碧玉镇石滩村,天降甘霖,曾是52岁的农民冉旺儿多年的梦想。
近些年来,甘肃农技部门在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。在地膜覆盖下,玉米得到保墒蓄墒,雨水得到富集叠加,保水保肥作用效果显著,大大缓解农业之“渴”。2014年,在政府帮助下,冉旺儿开始大面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。
去年,冉旺儿的玉米亩产3000斤,喜获丰收。除留存一些玉米做养牛饲草外,余下的全部交给当地的饲草加工企业。60吨玉米和秸秆,总共卖了18000元。
秸秆再利用
这两年,玉米秸秆也渐渐成了冉旺儿家的小“银行”。
过去,收获了玉米,冉旺儿觉得秸秆碍事儿,索性一把火烧掉。如今,来到田间地头,他连秸秆上的叶子都小心捡起。
帮助冉旺儿从小“银行”提款的人是杨东晖。他创立的通渭鹿鹿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,2017年把近7万吨玉米秸秆加工成了青贮饲草。
杨东晖说,去年,企业花费2000万元用于收购玉米秸秆,覆盖了通渭县的6个乡镇,辐射带动超过8000户农户,帮助农民户均增收800元至1200元。
地膜两年用
站在地头,看着已经覆膜的玉米,冉旺儿说,地膜不会浪费,明年继续点种上胡麻。
一张膜,两年用,用废的地膜将来还可卖给县里的回收再利用企业,一个立方还能赚100多元。旱作循环让他告别了“靠天吃饭”。
地膜覆盖不仅能够使土壤日均温度增加3-5摄氏度,而且可以改变水分的循环过程,减少无效水分的蒸发,这些对保障旱区有些作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,在助推旱作农业扩面提质、稳粮增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