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应季鲜桃的南北“品”味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艳爱
    2018-08-16 14:34:20   转载

    应季鲜桃的南北“品”味

        眼下又到了鲜桃大量上市的季节,南北方鲜桃相继涌现市场。在北方,有“中国桃乡”之称的北京平谷,实施品种分区发展思路,同时采用“互联网+大桃”的销售模式,让桃农尝到了“甜头”;在南方,浙江、上海等地选育的鲜桃新品种抗病且味美,拉长鲜桃供应周期……各地正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桃品种,不断满足市场需求,促进我国桃产业提档升级。

     

    北京

    引种优新品种尝“甜头”

    本报记者芦晓春


        眼下,大桃正当季。记者走进北京市平谷区的乡下,连成片的果园里大桃挂满枝头,桃农们忙忙碌碌,还有络绎不绝驱车而来的市民游客,令人不禁赞叹:大桃之乡,名不虚传。


        据了解,平谷区大桃种植面积达到了22万亩,堪称世界之最。目前,该区发展出了露地和温室两大栽培方式,早中晚三大成熟期,拥有“白油蟠黄”四大系列218个大桃品种,年总产量2.3亿公斤,平谷大桃品牌价值约94.39亿元,成为平谷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。


        平谷大桃颇受市场欢迎,在口感、色觉上要优于一般大桃,这得益于平谷区对大桃品种的结构调整。近年来,该区提出了建设水蜜桃大区、蟠桃大区、油桃大区的发展思路,使早、中、晚熟品种搭配更合理,累计引进推广优新品种20余个,推广种植3万余亩。


        为了不断推出优质的大桃,每年平谷区都会在大桃主产乡镇举办“甜桃王”擂台赛,通过层层选拔,从千万颗桃子中挑选出甜度最高的品种,入选要求标准高、条件严。


        今年的擂台赛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和量化:一是参赛桃生产地来源于平谷区;二是参赛桃单果重量,白桃、水蜜桃单果重250克以上,蟠桃、油桃单果重150克以上;三是含糖量不低于12度;四是着色度70%以上;五是是果形端正,无病虫果,无机械伤,无裂核、软沟、糖化和局部变软现象。整个评选对所有参赛样品进行统一编号,进行含糖量检测。平均含糖量从高到低排列,按照白桃品种、水蜜桃品种、蟠桃品种、油桃品种四大系列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1名


        为了进一步推进大桃提质增效,平谷区实施了品种结构调整、增甜提质、土壤改良修复、果园节水等工程,为平谷大桃注入了40多项全国顶尖的生产技术。同时,推出了“果之首桃之都”平谷大桃区域品牌建设,将大桃证明商标、三品一标认证纳入到公共标识体系,统一粘贴“平谷大桃”品牌包装标识和二维码,保障“平谷大桃”优质、安全、可追溯。


        在传统零售、商超、采摘销售模式发展的同时,平谷区通过培训、引导、扶持等多种举措,将“互联网+”融入到大桃产业。目前,平谷区已投入1000万元实施了“互联网+大桃”工程,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大桃的交易权、定价权、收益权,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。


        平谷区电商的崛起和物流的快捷,让大华山镇的方芳在自家桃园里实现了自己的微商梦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尝到真正的平谷大桃,她在微信朋友圈打起了广告。由于她是地道的平谷人,圈里的朋友不仅订购她的大桃,还免费帮她做起了推广。由此,她也为家里开辟了一个新的销售桃子的渠道,不仅增加了收入还通过微商销售结交了更多的朋友。


        平谷区正在帮助更多的农民变成像方芳这样的微商。为了让手机成为桃农的“新工具”,开拓平谷大桃互联网营销渠道,平谷区大力开展“互联网+大桃”电商人才培训,成立了专门的讲师团,进村入社,为桃农们进行面对面授课,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智能手机、微信营销技能。目前,在全区13个大桃主产乡镇开展了共108场3200人次的培训,提高了全区广大农民互联网营销的意识和技能。


        “原来是信息不通,好桃卖不出去,现在有了网络,好桃不怕贵。去年,我们家在网上卖了500多箱礼品盒大桃,一盒12个,每盒50块钱,这在过去根本不能想。”尝到了网上卖桃的“甜头”,大华山镇后北宫村64岁的岳长保不禁感叹。


        如今,平谷大桃乘着互联网的翅膀,销路蹚得越来越宽,越来越远。全区40多家电商积极参与政府的“互联网+大桃”对接会,入驻了阿里巴巴、京东1号店、微信、微博、QQ空间等互联网交易、交流平台,把大桃销售到全国30个省,307个主要城市,最远到达新疆、西藏。


        “我们现在打通了两条产地直销的渠道,一个是线下直接进超市,另外一个就是入驻中粮我买电商平台,我们跟300多个农户签订销售合同,以高于批发价、商贩价的价格帮助他们卖掉100万斤大桃,去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。”平谷的本土电商“搜桃记”营销副总经理高七说。

     

    浙江

    “东溪小仙”流胶少果味浓

    本报记者朱海洋


        流胶病是桃树的克星,往往会造成树势衰弱,果品质量下降,严重时,还会引发枯枝死树。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桃产区,桃流胶病几乎肆虐成灾。记者最近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了解到,近年来,一个名为“东溪小仙”的中熟桃新品种,不但树体少流胶,而且果实风味浓厚,在浙江本土和周边地区,人气逐渐走旺。


        浙江是我国桃的重要产区,像“奉化水蜜桃”名震四方,论面积和产值,都是全省水果中的翘楚。不过,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张慧琴告诉记者,尽管效益喜人,但在浙江乃至我国桃产业中,均存在早熟品种占生产比例过大,以及鲜果供应期较短和果实风味偏淡等问题,尤其是面临因流胶病普遍发生,从而致使树势严重衰弱、经济寿命缩短等共性短板。因此,选育果实风味浓,且抗流胶病的中、晚熟品种,成为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之一。


        1999年,在浙江省象山县新桥镇庙前杨村的一个小山丘上,一棵桃树偶然间被发现,其开花结果后,连续2年均表现为果实风味浓郁、不流胶、树势强、花粉多。这让桃树主人兴奋不已,几年后,桃树从小山丘移到了房前院落进行重点养护,并开始进行嫁接繁殖。


        这株桃树也立马引起了县里林业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关注。2003年,以常用的毛桃作砧木,一个10亩大的桃新品种繁育基地在当地落成。为了比较特性,研究人员选择“湖景蜜露”和“玉露”作为对照品种,通过品比试验,该自然实生植株经嫁接后仍表现为:抗性强,尤其较抗流胶病;果实味甜多汁,香气浓郁,较丰产。所有性状与母树一致,遗传性状稳定!


        几年来的抗性鉴定数据更是直接显示,与对照品种相比,这一品种病情指数低,仅为“湖景蜜露”的19.6%,和“玉露”的17.8%。经浙江大学果树研究所高中山教授等人的基因型分析,认定其为新种质,属于上海水蜜桃品种群。


        2008年,浙江省农科院杨渡基地和奉化市水蜜桃研究所基地进行了区域试验,并在象山新桥镇庙前杨村建立了300亩生产示范基地。三年后,该新品种终于有名有姓,定名“东溪小仙”,并作为参试品种投入了全国桃新品种的区域试验。


        张慧琴告诉记者,经过象山、奉化和杭州等地多年的区域试验,“东溪小仙”花芽易形成,坐果性能好,并没有大小年现象。而且,通过疏花疏果等措施,成龄树产量稳定,第5年起进入盛果期,盛果期果树平均株产约45公斤,亩产可达1500公斤左右。


        作为难得的优质、丰产,又抗病的新种质,“东溪小仙”一经推出,就受到了种植者的欢迎。张慧琴介绍说,目前,该品种已在浙江境内的象山、杭州、奉化、金华、丽水等地推广,就连福建、郑州、西安、青岛、武汉等地也来引种。她认为,“东溪小仙”不仅开发应用前景广阔,而且对优化桃品种结构,促进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     

    上海

    早熟品种拉长供应期

    张树良


        “希望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,通过引种筛选,不断丰富地产鲜食桃品种,将早熟桃的种植比例增加到15%左右,拉长地产鲜食桃供应周期。”近日,在上海航育种子基地举行的上海市早中熟新优桃品鉴活动现场,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秀敏介绍,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,上海水蜜桃种植集中在“大团蜜露”、“新凤蜜露”、“湖景蜜露”三个主栽品种,占比超过83%,上市期集中在每年的7月20日至8月5日,上市周期较短。


        “使用设施大棚可以提早现有水蜜桃中熟品种的上市时间。”果树专家、上海市桃子研究所所长纪仁芬表示,“但考虑到每亩6到8万元的硬件投入,优化品种结构仍旧是更为重要的渠道。”


        此次品鉴活动,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、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、上海市园艺学会共收集了“湖景”、“春晓”、“红清水”、“大团蜜露”等16个早中熟水蜜桃品种的24个样品,样品均来自浦东、金山、松江、崇明、闵行等水蜜桃生产区。经工作人员测定,在重量方面,两个小果型桃的平均重量均已超过170克,其他中、大果型平均重量也都超过200克,平均单果重最高的样品达422克;在糖度方面,全部样品平均糖度均超过12度,最高的达到16度。


        “综合考量每个品种的特性和栽培管理方式的差异,这些样品两项指标的表现都是不错的,希望通过专家们对各个品种固有特性和风味的品鉴,能够选出相对适合上海栽培的品种来。”王秀敏说。


        据介绍,品鉴样品除“湖景蜜露”、“新凤蜜露”、“大团蜜露”等主栽中熟桃品种外,均是近年来上海引种筛选的成果,其中既有“加纳岩”、“夏香姬”、“阳山841”等从国内外引种,“白凤”等老品种重新筛选的品种,也有“早湖景”等自主选育的品种,这些品种成熟期均早于上海三大主栽品种,最早的在6月中旬即可采摘上市。


        从育苗、定植、整形修剪等,到第5年结果后性状观察,再经过品种比较试验、适应性试验和繁育推广,一个桃品种的选育往往要经过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。王秀敏介绍称,“近年来,上海每年都保持10个左右桃新品种的引种筛选,此次品鉴的品种在外观指标和内在风味达标的情况下,都具有进一步推广种植的空间和潜力。”


        最终,经过多位专家的品鉴,“夏香姬”、“夏之梦”以其较高的“颜值”和商品性,“早湖景”、“早红露”因其较好的综合表现,“春晓”则因较好的种植基础赢得专家青睐,获得较高的综合评价。


        专家表示,桃树投资回报周期长,而且上海早熟、晚熟桃分别要面对梅雨季、台风季等气候环境的影响,对产业增效和果农增收带来不利影响。通过桃新品种的引进筛选、自主选育,新技术的开发、示范推广,配合桃园基础设施建设、产后储藏保鲜技术研究、品牌化建设等,才能不断推进上海桃产业的提档升级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